第22章 扬州 (第1/2页)
微看书 www.vkss.cc,最快更新明渣的逆袭!
来过扬州,才知盛世繁华。
对于年轻的赵国豪来说,他生于明亡之后,没有来过扬州,并不知道扬州曾经的繁华,但这并不妨碍他于书中对扬州的向往与憧憬。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等等......
如今大兵过江,站在运河岸边,扬州城北,看着山野光秃秃,满眼的萧索,断壁残垣,运河大道上及官道上乞丐一样的流民,赵国豪惊诧之余,飙出一句总督大人的口头禅。
“我去!怎么是这个求样子?”
大名鼎鼎的扬州城,怎么是这个破样子?
不要说与南京城相比,杭州城都远远不如吧。
“兵戈南下日为昏,匪石寒松聚一门。痛杀怀中三岁子,也随阿母作忠魂。”
随军的黄宗羲看着北面的扬州城,幽幽说道,面带悲怆。
“扬州十日,城中堆尸贮积如山,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死者数十万人,扬州为之城空。”
“扬州屠城之后,扬州城与周围镇甸皆是残破,丁口锐减,田地荒芜。随着战事平息,扬州逐渐恢复。但因迁界令,两淮的盐业被重创,又因江南漕运断绝的缘故,没了淮盐,没了漕运,又黄河泛滥,夺取淮水入海,高邮楚州被洪水荼毒,扬州已是大不如前。”
新任镇江知府曹溶跟着说道。
曹溶是浙江嘉兴人,江南名士,曾是清户部右侍郎,本要出任广州布政使,因丁忧返乡,一直蛰居不出,被黄宗羲力邀出山,担任浙江知府一职。
提到扬州城,民族的创伤被揭开,众人无不是神色凄然。
“怪不得大人一直不愿攻打扬州,原来如此。”
赵国豪明白了几分。
即便攻下了这座淮左名都,天天赈济百姓,耗费钱粮,徒增了许多麻烦。
不过,随着秋冬以来,江北流民纷纷涌入江南,已达十余万之多,现在攻打扬州城,也没有了什么顾忌。
“传令,安营扎寨,明日攻城!”
赵国豪安排了下去。
此次总督府出动大军,他率镇江部沿运河北上,占领整个淮南;南京部沿长江西进,直取安庆府与庐州府,先平了安徽长江以北。
不过,扬州城万余守兵,还有镇江与南京逃来的数千旗兵,兵强马壮,想必要费些周折。
“将军,下官与扬州知府金镇有些交情。下官愿去一趟城内,说服其归降我南京。”
曹溶在一旁说道。
他与扬州知府金镇有旧,康熙十二年,金镇应刑部主事、扬州人汪懋麟之请,重修毁坏已久的平山堂。堂成之时,金镇摆筵置酒,邀曹溶、毛奇龄等名士二十余人聚祝,曹溶还作词为贺。
“将军,若是能说服扬州,不但能使扬州免去一场兵灾,还能让将士及早抽身,准备下一场战事。”
黄宗羲跟着说道:“扬州知府金镇精明强干,在江北甚得民心,若能归降,也能让扬州波澜不惊,归于我南京治下。”
“先生,城中上万之众,金镇只是个知府,想要扬州归降,没那么容易。”
赵国豪冷冷一笑:“曹大人,你已年过花甲,不必冒险去扬州城。万一有个闪失,我可没法向总督大人交代。”
曹溶肃然回礼:“老夫已行将就木,如能为大人抗清大业尽绵薄之力,老夫粉身碎骨,也义不容辞。将军放心,金知府并不是文弱书生,老夫必尽力而为,劝其为大人所用。”
曹溶的言语,让赵国豪意动,但他还是摆了摆手。
“曹大人,等我军先炮击以后,曹大人再进城!”
曹溶江南名士,虽曾在清廷为官,但义军破了南京,第一时间剃掉了辫子,毁家纾难捐银,以六十多岁的高龄为义军效力。
此人心里,还是有许多忠义的。
曹溶无奈,与黄宗羲对望一眼,只能退下。
以江南义军的战力,攻破扬州城,应该不成问题。
现在,只能盼着扬州城赶紧归降,以免生灵涂炭。
自江南失陷以来,一江之隔的扬州,便一直人心惶惶。谭家洲被叛军攻占,瓜州渡的清军水师被击溃,扬州城直面江南叛军,数月以来城门四闭,据城固守,时刻警惕叛军攻打扬州。随着江南叛军治理江南,战事平息,但黄河泛滥带来的淮水肆虐,高邮等地糜烂,扬州城忙于处理流民,也顾及不上其它。
作为扬州知府的金镇,即便万余兵马守城,却整日里愁容满面,寝食难安。
三年前出任扬州知府,本以为能安安全全卸任,谁知吴三桂起兵谋反,跟着南京城破,整个江南落入江南叛军之手,每日里他最担心的便是叛军打过江来,攻打扬州。
不过,说起来,金镇最忧虑的,是怕叛军攻打,他战败失了扬州北逃,朝廷按罪处置。
而他最怕的,就是扬州战败,他选择投了南京,叛军成不了事,朝廷秋后算账,他下场如何,难以估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