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文科生的三国 > 二十五、北平军

二十五、北平军 (第2/2页)

与其去过问中原诸侯的事,不如去在意草原上的问题,轲比能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最近又开始不安分了,鲜卑如今的势力比较巅峰时代的匈奴人也不遑多让。

东部鲜卑轲比能为主导,对大汉西起并州云中,东至幽州辽东的万里边疆而言是最大的边患。

鲜卑雄主檀石槐去世于一八一年,檀石槐去世前传位给了儿子步度根,但步度根在鲜卑的威望显然没能服众。别说轲比能这个野心家,即便是大草原东部另外一方势力素利单于都有二心。值得一提的是轲比能并没有统一东部鲜卑和中部鲜卑,在这里还存在另一方势力,素利单于的势力稍逊于轲比能却也有限,掌管着弹汗山以北的广大鲜卑疆域,也有控弦之士二十来万。

此次北平开通互市,最为积极的就是乌桓人,被程知节带着飞云军打服的乌桓人可谓是北平军的死忠,年轻的乌桓首领丘力居甚至视程知节为天上来的神将,被治得妥妥的。除了乌桓人外,就是素利对互市最上心了,寄希望于从互市中捞到好处的素利甚至派自己的弟弟成律归到昌平见朝廷设置的护鲜卑校尉狄青,试图借着互市的机会与朝廷搭上线。

轲比能其人自从弹汗山王庭被偷袭了一次之后,即便是有动作,也不敢轻易动兵南下了,对于这次的互市,轲比能的重视程度一点都不低于素利。

百骑司在草原的探子查到轲比能试图利用互市的机会,通过中原的某些商家购买铁器,殊不知如今中原最大的铁器商家就是陈非主导的北平朝廷,所以轲比能一无所获。

狄青虽是武将,智谋却也不差,他深知朝廷开放互市可不只是为了钱财,更重要的是借机分化异族,不让他们合流,所以他一方面用同样的态度应付异族们的示好,一方面加紧对几个互市之地的监察,对于丞相定下的违禁品,一点都不能带出边境。

同时,不少忠于汉室的乌桓部落有名望的人,都被朝廷启用,带领乌桓义从投入到朝廷招安更北部的那些极寒地带的游牧民族的计划中来。

丁零、扶余以及高句丽等游牧民族和三韩地区,都活跃着北平朝廷的使臣和军队,高句丽和三韩历来是公孙家的后花园,辽西公孙度归顺北平朝廷后,陈非让公孙瓒管理辽东,自然也包括了辽西公孙家的势力。

有公孙家的存在,高句丽的招安很顺利,高句丽王高伯固在几万乌桓义从和辽东骑兵兵临王城之下时,毫不犹豫地递上了永世臣服北平的国书,并且主动派出了王子到北平为质。

至于更北边的丁零、靺羯之流的游牧民族就麻烦一些了,大汉过去几百年时间招安了他们无数次,但隔一段时间就会失去管控,这群异族眼里根本没有契约精神可言。

派兵过去距离又太过遥远,弹汗山距渔阳直线距离不过两千里,而丁零等游牧民族在鲜卑的活动区域还要北边,直线距离普遍在五千里以上,为了几万户的游牧民族劳民伤财太没意义,所以朝廷对丁零等族的招安也只是派使臣带着一些物资去安抚他们,告诉他们保持与中原的联系即可。

目前来说,无论是北平朝廷还是长安那边,抑或是有边军的诸侯,头号边患就是鲜卑,檀石槐打下的横跨万里的疆域一分为三依旧强大,东西中部鲜卑加起来控弦之士不下六七十万,若非目前处于分裂状态,强如北平军都只能勉强应付。

因此,趁着中原诸侯忙着抢地盘的时候,陈非便和众文武们商议着解决鲜卑问题的计划了,出兵肯定是迟早的事,他在系统爆兵的同时,也在着重打造两州的郡兵,更新战甲军械,练兵强度也大幅度提高。

在陈非的授意下,除了各郡负责城防和边防的军队,苏定方等将从郡兵中整备出了三万素质尚可的军士,编成了“北平三卫”,飞云卫、轻羽卫和长林卫,每一卫一万人,分别编出两校,归属于飞云军、轻羽军和长林军编制。

“北平三卫”的军械配置参照了系统军队初期的标准,但即便是初期的系统军队也是当世精兵,足以与如今中原诸侯们的精兵劲旅交锋了。

北平朝廷的地域地广人稀,养不起更多的军队,加上边军十来万人已经是极限了。

不过好在辽东有公孙家操心高句丽和北方几个异族势力,青州的战略地位不突出,没有诸侯会轻易有想法,陈非只用注意京畿周围的几个郡就行了。

乌桓倒还算听话,程知节把他们管理得不错,乌桓数万户的人口分布在代郡、上谷、渔阳以及右北平等郡,可战之兵被程知节以训练为由集中在渔阳管理,算得上可用的助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