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微看书 > 尘途有路 > 第八十六章 景山抒怀

第八十六章 景山抒怀 (第2/2页)

三个美丽时尚、青春飞扬的女孩一边说笑,一边吟诗,成了寒冬里景山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引来很多游人观望。

一位坐在万春亭廊栏上歇息的老者看着姐妹三人,笑着打招呼:“美丽的姑娘,你们三人的诗很棒。你们是外地来北京旅游的吗?”

田歌快人快语,笑着说道:“阿姨,您好!我是北京的,我叫田歌。您贵姓?您贵庚?您就一个人吗?”

“我叫端木梅英。今年70岁了。以前是P大的老师。我只有一个人。”老者微笑着说道。

边小琪打量端木梅英,见她满头银发,脸色白净,皱纹不多,腰板笔直,很儒雅,也很有气质,像一位学者,感觉有六十岁的样子,正微笑地看着她们三人。

田歌又立刻说道:“端木老师,我也是P大的。”然后,指着边小琪和沈菁说道:“这位是我的表姐边小琪,她现在北京工作。这位是我的好朋友沈菁,她现在西州工作。”

沈菁走近老者,微笑着打招呼:“端木老师,您好。我是沈菁。”

边小琪也跟端木梅英打招呼:“端木老师,您好。我是边小琪。”

“姑娘们,你们都青春靓丽,真让我羡慕。”端木梅英笑着说道。

“端木老师,您也很年轻啊!您如果不说年龄,我还以为您才过六十岁呢。”边小琪笑着说道。

“小琪姑娘,你一下子让我年轻了十岁,我真高兴。我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有时间就来我家,我们一起弹琴、吟诗、作画。”端木梅英笑道。

“端木老师,我妈妈也是老师。我愿意与您这样的知识分子交往,听您讲那些民国年间的人和事。我和我妹妹都会弹钢琴和琵琶。等有时间,我们一定登门拜访您。这是我的名片。”说着,边小琪把自己的名片,双手递给端木梅英。

沈菁和田歌也把自己的名片双手呈上。

“三个年轻有为的姑娘。”端木梅英看着名片,感慨道,然后,让她们三人记下她的电话号码。

三人跟端木梅英道别,顺着景山西坡,走下景山,时间已近薄暮时分。

田歌说道:“如果是夏天,我们可以直接出景山公园西门,到一街之隔的北海公园里游玩。现在天快黑了,显然不可能了。姐,我走了一个下午,中午的烤鸭早就消化完了,想去吃晚饭了。我还想吃肉,你不会笑话我吧。”

边小琪笑着说道:“妹妹,你想吃啥就吃啥。你对北京熟,我和菁姐都听你的。”

“姐,我们去吃东来顺涮羊肉,就去王府井的那个店。吃完饭,我们还可以逛一逛王府井的夜景。”田歌立即提议道。

沈菁笑着说道:“就听田歌妹妹的。寒冬里最适宜吃火锅,我也想尝尝跟四川火锅味道不一样的北京火锅。小琪,你把秦科和林海东也都叫过来,我请客。”

“菁姐,在进景山公园之前,我已经给秦科打过电话,说晚上要在前门一带吃饭。他和林海东现在应该在路上了。秦科有车钥匙,我让他把车从前门大街开到王府井,我们从这里直接去王府井。”边小琪说道。

接到边小琪的电话时,秦科和林海东、孟长雪已经从前门地铁站里走出来。找到边小琪的那辆帕萨特,林海东当仁不让,驾车向王府井驶去。他的驾驶技术比秦科好,路也熟,很快就到了新东安。边小琪她们三人打车来到王府井的东来顺饭庄,秦科和林海东已经点好菜,在等她们。

(四)

看着古朴的紫铜火锅、红白相间的羊肉片、香浓清淡的口蘑汤、咸甜酥脆的精美小点心,田歌给沈菁和边小琪介绍道:“姐,老北京有‘东来顺、南来顺、西来顺、又一顺’四大顺,都是有名的清真馆子。东来顺位居四大顺之首,东来顺火锅是北京名吃,从1914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老北京采用景泰蓝全铜作为火锅锅具,优雅的蓝与富贵花相映衬,顶盖上轻烟袅袅,别有一番意趣。东来顺采用清汤涮肉,底料包括海米、葱花、姜片、口蘑汤。东来顺的羊肉可用‘薄如纸、软如棉、齐如线、美如花’来形容,肉质细嫩,色泽鲜艳,刀工精美,薄厚均匀,排列整齐,形如手帕。切出的肉片舒展开来,放在青花瓷盘上,透过肉片,盘子上的花纹清晰可见。一涮即熟,久涮不老,每盘肉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东来顺涮肉调料很有讲究,一般是由七种原料调制而成,使用时以麻酱、酱油为主,韭菜花、酱豆腐为辅,虾油、料酒少许,辣椒油自由。”

林海东笑道:“我以前吃东来顺火锅,从来没有在意这些,每一次都是风卷残云,吃个肚圆。今天听田歌同学这么一介绍,仔细一看,还真是这样。”

边小琪笑道:“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听了田歌妹妹的介绍,就更想吃了。”

沈菁不说话,提起筷子,开始在沸腾的清汤里涮肉。轻轻一涮,蘸上可口的调料,吃了几口,称赞道:“好吃。羊肉又香又嫩,不膻不腻。跟我们四川红汤火锅的麻辣鲜香不一样。”

于是,大家纷纷动手涮肉,尝过后,都说这东来顺火锅名不虚传。

田歌接着说道:“北京就是作为帝都太久了,所以在吃上的讲究才多。达官贵人、市井百姓和贩夫走卒各有各的饮食区分。除了‘四大顺’清真饭店,按照档次来区分,‘堂’字号饭店档次最高,有惠丰堂、聚贤堂、福寿堂、天福堂、会贤堂、福庆堂、庆和堂、同和堂这闻名老北京的八大堂。现在,除了惠丰堂还在继续营业,其它七大堂早就成了过往云烟,不是倒闭就是被拆毁。这八大堂基本都是鲁菜风味。为什么呢?因为大清律明文规定,满洲八旗贵胄不许经商。为掩人耳目,八旗子弟暗中投资,雇用手脚勤快,颇能吃苦的山东人为其经营。在早年间的北京城,鲁菜最入流,完全压住了其他菜系,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其次就是‘楼’字号的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新丰楼、庆云楼、春华楼这众所周知的八大楼,也基本都是鲁菜风味。东兴楼始于1902年,被誉为八大鲁菜饭庄之首,历代都是高官贵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东兴楼位于东安门,那时候,坐在东兴楼里吃饭,一抬头就能看见皇帝家里的大院门,可以说就是与皇帝为邻。由于住在东兴楼周围的也都是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东兴楼自然也把自己往高档次上“装扮”,餐具用的是银勺、银碗、象牙筷子。”

“泰丰楼则因孙文夫妇的光顾而名声大噪。到泰丰楼吃饭,讲究的就是风味和高档服务。酒足饭饱之后,饭庄还要奉上一包点心,有银丝卷、枣泥方脯、四喜包、肉丁馒头和烫面饺,做工精细,非常可口。食客们大都舍不得当场品用,带回家慢慢吃或馈赠亲友。泰丰楼和京剧的渊源也很深。据资料记载,中国四大名旦每个月每个人都有两三场聚会在泰丰楼,孟小冬拜师据说也是在泰丰楼。”

“正阳楼是一座临街的二层小楼。二楼设有单间雅座,专门招待有身份或讲究的客人。正阳楼最值得一提的是螃蟹。梁实秋先生在《蟹》一文中提及过:在北平吃螃蟹,唯一好去处是前门外肉市正阳楼。那时候,每年秋天,正阳楼都会派专人去天津附近盛产螃蟹的胜芳镇选购螃蟹,然后,将螃蟹养在大缸里,浇鸡蛋白催肥。民国年间,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等军政界要人也经常会在正阳楼饭庄设宴待客,甚至国宴有时也会在此举行。”

“致美楼原为姑苏菜馆,名为致美斋,是南方风味小馆。因为古代南方考生进京赶考,吃不惯北方菜,让致美斋一众江南小馆在北京得以落脚。后来,致美斋被山东人买下,加入山东菜系,改名致美楼。”

“春华楼开办于民国初期。在“八大楼”中,其它七家都经营鲁菜,只有春华楼,以江浙菜为主。在鲁菜称霸的京城中,江浙菜显得格格不入,春华楼就是凭小巧玲珑的精致味道,在北京站稳了脚。菜品精致的菜品,给人一种细腻的感觉。现在提起春华楼,大部分人都不认识。春华楼关门时间较早,人们早已遗忘了它。”

“现在的老北京念念不忘八大楼,是因为它们各自都有拿得出手的本事。比如致美楼的‘一鱼四吃’,能把一条鱼做成红烧头尾、糖醋瓦块鱼、酱汁中段、糟溜鱼片四道菜;鸿兴楼的鸡茸鱼翅、锅塌鲍鱼、葱烧海参、酒蒸鸭子、醋椒鱼;新丰楼的白菜烧紫鲍、油爆肚丝、素面、杏仁元宵;春华楼的锅贴鸡、松鼠鳜鱼;泰丰楼的沙锅鱼翅、烩乌鱼蛋、葱烧海参、酱汁鱼和锅烧鸡;庆云楼的芙蓉鸡、香酥鸡、糖醋黄河大鲤鱼、九转大肠、醋椒鱼、葱烧海参、糟溜鱼片。”

田歌滔滔不绝地讲着,都忘记了吃涮羊肉。边小琪赶紧帮她涮肉,让她赶紧吃点。

秦科笑着说道:“北京的饮食太讲究了。今天,我大开眼界,吃的不仅是菜,更是文化。”

沈菁笑道:“田歌妹妹,口渴了吧?来,我们先喝点啤酒,再听你接着讲皇城根下的故事。”

“妹妹,听你讲这些故事和传说,我觉得你不但记者的身份够格,而且可以当作家,专门挖掘这些老北京的人和事。一定会有很多读者喜欢。”边小琪说道。

“同样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我只知道八大胡同。”林海东感叹道。

大家被林海东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