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鼎中礼 (第2/2页)
这位周公子蹲在灶边,正往陶罐里添野荠菜。\膳夫可否借些粟米?\他发间玉冠落了雪,笑起来却像春日暖阳,\这野菜汤,让我想起羑里城的日子。\
阿禾手抖着舀米,想起老人们的传言——商纣王曾烹杀伯邑考,做成肉羹赐给姬昌。陶罐里的荠菜浮浮沉沉,混着粟米粒,倒比祭祀的太牢更让人安心。
成康之治
洛邑的宫室愈发讲究。
阿禾升任庖正,白围裙换成了织锦的。他站在膳堂中央,监督鼎俎的摆放:天子用彤漆鼎,诸侯用玄漆鼎,连盛酱的豆(食器)都分着犀角、象牙、陶土三等。
\鲁侯今日用了七鼎!\小吏惊慌来报,\虽说贵为周公之后,可礼制...\
阿禾望着案上的蒸鳖,鳖甲上刻着细密的纹路。当年商纣王的鹿台宴上,也曾有这样的珍馐。他突然想起伯邑考的荠菜汤,舌尖泛起莫名的苦涩。
暮年时,阿禾在宗庙旁盖了间茅屋。
他常坐在门槛上,看王室车队经过。诸侯们的食舆里飘出桂酒醇香,车轮碾碎路边的野苋菜。有小儿跑来问:\爷爷,为何天子吃饭要用那么多鼎?\
他摸着膝头的青铜匕,匕柄缠着褪色的红绸——那是伯邑考送的。\鼎里装的不只是肉啊。\他望着宗庙飞檐,\是周人用鼎筑起的规矩,可规矩再重,也重不过人心。\
三百年后,阿禾的孙子成了孔门弟子。
当夫子讲\不学礼,无以立\时,年轻学子们总想起祖父说的故事:那个在商周交替中守着鼎的老庖正,那些在战火里颠簸的青铜礼器,还有野菜汤与太牢之间,永远说不清的礼与情。
而洛邑郊外的田垄间,野苋菜依旧年年生长。农人摘下嫩叶煮汤时,总有人念叨:\这滋味,倒像当年贵人也偷着尝的野菜羹。\